《绿潮》第224期|支云秀:心在归途
发布时间:2022-09-13 21:23:00来源:网络转载
心 在 归 途
■ 支云秀
仿佛弹指一挥间,到安徽已快30年了。
远嫁女,返乡探亲,是一件特别重要、非常期待的事情,在新冠疫情期间,又是一件非常非常“奢侈”的事情……
人在异乡,心却无时不在归途……
远 嫁
听说,我出生时,当地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鼓励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但也没有明确禁止生育三孩。我有两个哥哥,可爸妈还是想有个“小棉袄”,这才有了我。
我虽然是女孩,却是在父母期盼中出生,又是最小的孩子,因此,即便是在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农村,我在家里也能饱受宠爱,得以在家人的大力支持和亲戚们的不理解声中,顺利读到大学毕业。记得,在上海上大学期间,我每月生活费要用去爸爸近80%的工资,而妈妈在家务农,是没有收入的,爸爸妈妈的开明和对我的宠爱,由此可见一斑。
只是当年毕业后,我拒绝家人及同学好友的百般挽留,执意远嫁安徽,大大出乎父母的意料。无奈当时年轻气盛,心意已决,父母虽有万般不舍,然不忍我伤心,只好含泪成全了我,却从此为彼此增添了许多的牵挂、酸楚和泪水。
这些年来,关于父母生病的消息,爸妈和大哥怕我担心着急又不能回家帮忙,多数是痊愈或明显好转后才告诉我。同样,我对父母家人,也是报喜不报忧,所有他乡谋生的孤寂、伤痛和委屈,也多是靠自己的努力来消化成长,试着与生活和解,不会轻易向父母家人倾诉。
家族在老家村里是大姓,兄弟姐妹众多。然我远嫁他乡,和娘家诸亲友的见面往来,着实少之又少,有的很多年都见不到一面,老家的同学好友们也只有返乡时才能小聚,常常感觉自己仿佛一叶远漂的浮萍,少了许多的依靠和底气。
他乡安家多年,有了新的生活圈,又结交了一些知心好友,女儿也已大学毕业,小家也还算温馨,不想说悔;然因路远无法随时返乡探望爸妈,确实有憾。
虽然现在每周都会和爸妈视频聊天,然视频中的对方终归只是音像,不是身边伸手可摸的人,尤其是到节假日或遇特别事件,只要想起离爸妈这么远,难以时常探望他们,总会鼻子发酸,瞬间泪目......
热 土
老家在山西与河南交界处,距离我工作的地点合肥,有800多公里。
2010年以前,家人住在晋南中条山区一个离县城约10公里的山村里。
村子四面环山,山上多是高2米左右的灌木丛,村民们采摘山货趟出的山路若隐若现,难以辨认行走。记得高中时,我有一次过于自信,带着几位县城里的高中同学和好友去爬山,居然在山上迷路了,一时曾成为同学好友间的笑谈。
村西山脚下,缓缓流过一条溪水汇聚而成的小河。记得上小学时,河水特别清澈,站在岸边,水中的鱼、虾、蟹、石清晰可见,是孩子们夏日游泳解暑、冬天滑冰嬉戏的乐园。可惜,后来由于无序开矿,生态环境受损,河水日益浑浊,虽经多年治理,然至今仍未能恢复如初。村边的山脊间,有很多梯田,潺潺的溪水从田边流过。水资源未被污染时,村民们去田里干活是不用带水的,渴了,捧起溪水就能喝。时至今日,每每出游看到山涧清溪时,我总是忍不住会想起家乡那些清澈见底的溪水。
一条国道从村东侧山间绕村而过,是我们村连接外部世界的交通要道,需要出行的村民,就站在村边公路转弯处挥手拦坐大巴车。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和大伯大妈一家就共同居住在村南一座邻坡而建的四合院里,很多亲戚也都住同村,平时你来我往,特别和谐,给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留下了很多很多美好的亲情回忆,时至今日,仍在温暖着我。那些年,虽说妈妈做的饭菜很美味,可是抵不住孩提时代“隔锅饭香”的感觉,真没少吃大妈家的饭菜;至今也还记得二伯家姐姐做的美味青番茄炒面;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到村里老姑舅舅家蹭饭、蹭住也是常有的事。
2010年,因高速公路要从我们家四合院旁的山头上经过,家人不得不从四合院搬到村旁原驻扎部队留下的二层楼房。搬到楼房,卫生环境好了很多,但相比四合院,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好在很多亲戚也一起搬了过去,浓郁的乡情乡味依然如故。
家人在楼前搭了葡萄架,室内外种了很多漂亮的花草,恬静的生活,很安逸很舒适。
后来,随着年龄日益增长,爸爸妈妈腿脚也不太灵活了,上下楼梯已颇有不便。有一次,爸爸突发脑梗,差点从楼梯上摔下来,所幸治疗及时,后完全恢复已无大碍,然而家人都很担心,觉得二老不宜经常爬楼,还是要住在一楼更方便些。2017年春节,家人从二层楼房搬到县城拆迁安置小区一楼的套房。安置小区离县城高速路口也就2公里,开车回家更方便了。
如今,虽然村貌不复此前,村旁河水也早已不再清澈,村里的四合院也已成一片荒地,但只要返乡,我仍然会尽量找机会回村去看看原先的院落,努力去寻找儿时的记忆。
家乡有几位情深意重不离不弃的同窗闺蜜好友,虽远隔千里,但我们的心始终连在一起,只要返乡,我们总要尽量见上一面。我特别感恩能与他们相识相交,还记得有一次,在县城的KTV包厢,好友们唱着我喜欢的老歌,我趴在闺蜜肩头放声大哭,他们什么都不问,我也什么都不用说,所有的关切都在眼里,每一个眼神、每一句歌词都在给我安慰,为我加油,在帮助我鼓足勇气去应对异乡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于故乡而言,我只是漂浮在外的一粒微尘;对我而言,故乡却是我一生走不出的牵挂……
远离故乡的日子,梦里,我无数次回到故乡:在四合院里仰望房后山头那棵不知树龄、需要好个几人才能合抱住的老槐树,听老人们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漫步在村头巷尾,感受家乡的草木情深;在供销合作社帮助妈妈盘点、收购、出售货物,院子里繁花似锦,蔬果累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离乡期间,我说的是标准普通话,没人能听出我的家乡口音;而一旦踏上故乡的泥土,随着下车后村边路旁亲友乡邻们的一声声问候,乡味浓郁的家乡方言就脱口而出,瞬间和故乡融为一体。
亲 情
我和二哥,都在外地工作,平时难得回家。我相比二哥回家次数,又少了很多,即使是爸爸妈妈偶尔生病期间,我也未能在床前尽孝,说实话,几乎没发挥啥“小棉袄”作用。爸爸妈妈每每讲起,总是哽咽流泪,后悔同意我远嫁。
大哥大嫂工作地点离家较近,所以,爸妈一直是大哥大嫂和侄子侄媳在家照顾。在北方农村,出嫁的女儿回家,尤其是和先生、孩子一起回家,那就是家里的重要客人,大哥大嫂总要特意请假回家,安排餐食,料理家务。若我独自回家,就会专门和大哥打招呼,让他们不用特意请假回家。
爸爸读过高小,后来一直在外工作,乡里、县里有许多的同事和朋友。记忆中,他有时会带同事和朋友到家里,许是倍受宠爱的原因,我从小性格比较开朗,不太惧怕生人。家里来客人时,爸爸常让我陪在旁边,爸爸工作的单位,我也经常去,这让我从小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优秀群体,听到许多外面的故事,慢慢萌生了走出山村,到外面世界去看一看的想法。或许,这就是导致我成年后比较独立,用妈妈的话讲“心硬”“心野”,以至于执意远嫁的最初原动萌芽吧。
爸爸不在家时,地里的重体力农活,妈妈只能发挥辅助作用,很多时候要靠叔、伯、堂兄、堂姐夫等亲戚们的鼎力相助,每每在那时候,特别能感受到浓浓的家族间血脉相连的亲情。我记得:分到家里的耕牛,农闲时一直是大伯在帮忙放牧;烧饭时,家里没有细毛柴,点不着火,我就经常到大伯家的柴火堆取细毛柴引火;田里的麦子,也经常是叔、伯、堂兄、堂姐夫等亲戚们一起帮忙耕种、收割、扛运、脱粒......
妈妈读到初小,在村里也算是知书达理的“文化人”,年轻时,非常能干,也很要强,曾当过村里的妇女主任。记得小时候,爸爸常年不在家,家务活主要由妈妈打理,后来还承包了村里的供销社,就越发忙碌了。妈妈手很巧,干活很麻利,家务琐事打理的井井有条,还经常上山采摘山货,会在衣服和鞋垫上描摹绣花,还能用碎布头拼接出漂亮的门帘和床饰......后来听妈妈说起,她曾经有过一次去参加培训成为村医的机会,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也成了她这一生最大的遗憾。
相比妈妈,我的行动和生活能力差了很多,体育成绩勉强合格,山里和地里的活,没有一样能拿出手,家务活做得也是差强人意,想起来总觉得有些汗颜。大哥和二哥的学习成绩都很好,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也还不错,在乡里能排在前列,爸爸妈妈每每听到我们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喜讯,总是特别开心。
妈妈的才艺,我多数都没能传承下来,水平确实相距甚远。所以,很多时候,我做的家务活,妈妈是看不上眼的。那时,妈妈对我的评价:你在村里,啥活都干不好,再不好好读书,以后怎么办?
爸爸年轻时,工作比较忙,难得回家,也很少参与家务事。后来,妈妈身体不太好,爸爸也退休了,就慢慢从“幕后”走到“台前”,很快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近一段时间,偶尔还能跟着网络视频学做简单的特色美食,至于日常涮锅、洗碗、扫地、拖地自然已不在话下。感觉爸爸真做起家务活来,手艺也是很不错的。记忆中,住村里四合院时,爸爸曾在妈妈指导下帮我扎过麻花辫,后来,还做过很多次我特别喜欢吃的美味酥皮炸糕。
妈妈作为资深家庭主妇,时刻都在操着心,在她的眼里,家里的活有很多很多,看到了就希望能赶快处理好。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对于年轻时驾轻就熟的很多事,现在已经明显力不从心。有时,她要是觉得哪里有活,看到我们都一副“视而不见”的样子,总是恨铁不成钢,急起来就想自己去干,可是她的腰、腿已经不是很乐意配合了,大幅度的下蹲、弯腰等动作,对她而言,每次都是“重负荷体力活”,常常会引发身体疼痛不适。
其实,在我们这些不太能干又不太勤快的人眼里,家里有些琐事,未必一定要精益求精,做到尽善尽美,能过得去就好,所以,难免偶尔存在难得糊涂,得过且过的思想。记得小时候,每每做事时,看见妈妈不满意的表情,心里就特别紧张和害怕,总是赶快去弥补修正。现在人到中年,也成女儿妈妈了,加上工作多年经风历雨,脸皮仿佛也变厚了很多,遇事就不想再为难自己,看到妈妈生气,也就没那么紧张和害怕了。有时,我事情做得令妈妈不太满意时,就耍个小赖向她撒个娇:妈妈妈妈,我觉得我们做得也不错呀,要不,您就降低标准凑合凑合,表扬鼓励一下?把妈妈也给气乐了.....
爸妈饮食不能太油腻,一日三餐很简单,早晚都要有汤,再配点馒头、饼类,炒或拌点小菜就可以了,中午饭可以稍微丰富一点。说到做饭,大嫂是一家单位的厨师,烧菜做饭手艺很棒的,而我的水平,和妈妈、大嫂相距甚远,只是能做熟而已。大哥的厨艺也很棒,二哥、二嫂也是厨艺高手,感觉我是水平最差的一个。
一般情况下,只要我回老家,二哥也会回去看看。
在妈妈指导下,边听妈妈爸爸讲小时候的故事,边和二哥打趣逗乐着一起做饭,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
记得有天中午,和爸妈家人商量后,准备吃豆角素焖面,主要原材料是面条和豆角。做焖面的面条,要用新鲜擀(或压)的细面。因未曾用心习得妈妈真传,我做面食的水平很一般,尤其是擀面条和蒸发面馒头的水平,实在上不了台面。于是和二哥商量,二哥负责擀面条,我负责配菜,妈妈在旁边指导,爸爸在旁边观摩。我在看二哥和面时,想起妈妈小时候讲的笨婆娘和面,把握不好水和面粉的比例尺度,水多了就加面、面多了就加水,不停加水加面没完没了的故事,瞬间回到了童年,故意在二哥旁边捣乱:“二哥二哥,水放多了!”二哥说:“水多了,加面粉。”“二哥二哥,面粉放多了!”二哥就笑:“面多了,就加水。”……“不行了不行了,再这样加下去,盆里就放不下了!”大家都笑了。
和面,看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做面条、饺子、馒头、大饼等不同用途的面,水和面粉的比例都是不同的。二哥手艺确实不错,一次成功,面团软硬度刚好。
备菜时,我不停向妈妈请教:放多少豆角?豆角切多长?放几根大葱?还要不要加其它配菜?妈妈一一作答,耐心指导:多放点豆角,菜多了更好吃;豆角尽可能切短一些;放2根大怱,葱多了香;再切点南瓜,面条会更松软一些。开始做饭了,妈妈又一步一步耐心指导:面条擀薄一点,切短一点;炒菜时,先放大葱炒香,再放豆角和南瓜,放入盐翻炒几分钟入味,加开水没过菜,菜上放个小篦子,铺上面条,焖15分钟左右,豆角和面条就都熟了,拿出篦子和面条,往菜里加点酱油拌拌,再把面条放到菜里拌匀就可以了。在妈妈的指导下,兄妹二人合作的午餐大受好评,完美光盘。
以前住四合院和二层楼时,爸爸的生日宴,都是由大哥大嫂提前筹备好食材,生日当天,在院里支起锅灶,由亲戚中的大厨们掌勺,其他人剥葱蒜、洗菜肉、洗碗碟打打下手。每年爸爸的生日,也是亲友们聚会的日子,一般情况下有6-8桌亲友。搬到县城后,安置小区的室外不方便开火,亲友上午来后,先在家里吃点饺子,中午就一起到小区附近旁边的饭店去吃。家门口的饭店,菜很新鲜,份量很足,味道也很不错,亲友相聚甚欢。
离乡多年来,每次返乡,只要把行程告诉家人,老爸老妈在我返程当天总会很早就在村口翘首以待,有时,爸爸还会提前赶到县城去迎接。我知道等人时的焦灼心情,也怕他们太辛苦,有时就故意不告诉他们返乡时间,突然回家,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每次离开山西家回合肥小家时,父母总是百般不舍,含泪相送,我也是泪上心头却努力强颜欢笑。我不停地告诉自己,不管在外遇到多大的麻烦,受了多大的委屈,都不能轻易在父母家人面前落泪,要让他们知道我很强大,完全有能力照顾好自己,让他们少一些牵挂,多一些安心。
大哥告诉我,每次我离开家后,母亲在很长时间内仍会伤感落泪。所以,每次回家,想方设法开导母亲稍微“自私”一点,不要太牵挂我们,也是一项很重要很重要的“任务”。
归 途
从合肥返乡最近最快的一条路线,途经河南郑州和济源两地。高铁未开通时,从合肥到郑州只有普快,要坐10多个小时,票很紧张,卧铺票还要加价托人买。郑州到山西家县城也没有高速路,需坐省际客车,途经河南济源,再翻过王屋山才能到。
参加工作以来,有两年因单位工作繁忙,未能得假返乡,其余每年都要回山西家,至少一次,有时两到三次,多是一人返乡,偶尔与先生同行,女儿也同去过几次。
爸爸妈妈都不太愿意出远门,但父母和女儿,每年总想见一见。我没能回山西家那几年,爸妈就到安徽来看我。
2017年4月,我和先生特意邀请爸妈来合肥我们新家住几天。爸妈已年近70岁,本不想再出门,可又觉得女儿的新家门,无论如何,还是要认一下的,于是来住了几天。爸妈来时,大哥开车送到郑州车站,我们到合肥出站口去接。那几天,我陪爸妈一起去了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坝上草原和三河古镇。
爸妈准备回家时,我考虑到爸妈一直想去北京却始终未能成行,就和大哥商量了一下,我请几天年假,陪同爸妈到北京去看看,再从北京回老家。北京之行,爸妈参观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和长城,老爸在堂姐的陪同下,还登上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点,虽然有些疲惫,但大家都非常开心。
多年来,我返乡的时间,一般是在每年农历六月父亲生日时,有时也会在农历十月母亲生日时,偶尔在五一、国庆、春节假期。故自2005年春节,和先生带女儿回去过一次后,春节期间再没回去过。
2005年,春节返乡,一波三折
老家农村有个不成文的习俗,有兄弟的女儿出嫁后,一般不在娘家过年(年三十和初一),老人们传言婚后如在娘家过年,可能会影响兄弟们的运势,虽然似乎也并没什么科学依据。
作为一名在城市工作的现代女性,在非重体力劳动领域,我反对重男轻女的观点,但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了解,很多时候,行动上对习俗的突破可能会成为一种心理上莫名的不安和负担,很容易对自己及相关群体的情绪和生活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2005年春节返乡,我们定于正月初一晚上出发,正月初二下午到家。
那年,我们一家三口正月初一晚上坐火车,初二中午到达郑州。从郑州坐大巴到达济源车站,已是下午4点左右,准备买票,售票员说:王屋山上有积雪,没通车,可能第二天会有大巴车,也不一定。怎么办?住在济源等车,还是原路返回合肥?
先生说,都到这儿了,肯定是回山西家,干脆包车回去。于是,拦了一辆出租车,问师傅可愿意送我们去山西,师傅仔细打量了一下,考虑了一会,说800元。我们没有还价,800就800,已到家门口,赶快回家是正道。我们坐上车,听到师傅给家人打电话:“送人去趟山西,是一家三口,有个很小的孩子,应该没问题……”估计是他的家人不放心,师傅评估后觉得我们不像坏人,才决定跨省出车。
所幸,王屋山路面上的积雪已基本消融,车辆很少,沿着曲折蜿蜒的盘山路,到山顶,再下山,很快就到了老家县城。县城离家还有10公里,原想再加点钱,让师傅直接送到村里家门口,师傅拒绝了。想起途中曾拿食物给师傅,师傅婉言谢绝,泡了自带方便面,猜测是出于安全考虑,担心万一车到荒僻山村,自己势单力孤,被我们为难。从县城到家里的大巴车很少,最快的也要再等半个多小时,于是又包一辆面包车,终于到家。那年春节,二哥也带着侄子回老家了。两个孩子年龄相仿,玩得很开心。
到家的第二天,又下了大雪,路面全白,积雪半尺多厚,公路上车辆侧滑现象,时有发生。好在返程时,路面上积雪已基本消融,公路上大巴车已恢复运行。
那时,因郑州不是到合肥火车的始发站,如经郑州原路返回合肥,很难买到坐票和卧铺票,所以我们返程是先和二哥一家在县城坐大巴到太原,再经太原回合肥(可以买到卧铺票)。大巴票和火车票都早已买好,感觉返程应该很顺利,不会有问题。谁知,从老家赶到县城车站,却发现出了状况:买票的人多,能发的车少,有票也没车。刚开始,我们努力和车站工作人员理论,然并无作用,票多车少已成现实。晕!怎么办?只能努力抢座位了!
于是,我和二嫂照顾孩子,先生和二哥在人群中努力向前挤,去车上抢占座位,经一番努力,最终在原定出发时间2个小时之后,挤上一辆大巴车,在五味俱全的车厢里迷迷糊糊半睡半醒中,到了太原,随后坐火车如期返回合肥。
返肥路上,回想这一路坎坷,和先生商定,春节期间,尽量不回山西家。
2021年,水灾疫情,险象环生
2021年7月爸爸生日期间返乡,恰遇郑州水灾和新冠疫情,更是险象环生。
自2006年家里买车以来,回山西家,若先生同行,就自驾返乡,全程高速,约9-10个小时到家;若我一人回去,就先乘坐火车(或高铁)到郑州,而后转长途大巴到家。
2021年7月返乡,女儿有课,不能同行。先生本欲同行,但因工作较忙,不能请长假,终决定,我请5天假,独自返乡。
打定主意后,赶快向领导申请休假,获批后,立即购买了7月17日合肥到郑州和7月25日郑州到合肥的高铁票。
虽然爸妈一再叮嘱:就你1人回来,路途又远,还要转车,啥也别带,家里啥都有。但女儿回家探父母,怎么可能空着手,礼物不在于价值,那是心意和祝福。
2020年妈妈生日时,我用保温箱带了同庆楼的牛肉、蛋饺和符离集烧鸡,还有自制的几只卤猪蹄,挺受欢迎。
这次准备出发前,打电话问爸妈,可还想吃这些东西,爸说那就带点烧鸡和牛肉,其他不要了。出发前搜了搜同庆楼网上商城,发现烧鸡和牛肉都没有外卖,于是买了阿明酱牛肉和紫燕百味鸡,提前放冰箱冷冻。回家就带1个行李箱,1个双层保温袋。返乡前又从网上订购了河间驴肉火烧、兰州新鲜百合、杭州知味观和楼外楼的糕点,直接寄回家。
郑州到老家县城新家,以前要先从郑州火车站赶到汽车站换乘大巴车,到县城汽车站后,再打车回家。因每年回去次数不多,担心有变动,我特意留了郑州到县城大巴车的随车电话,每次回去前,都要先打电话确认一下发车时间。2021年7月16日,电话联系时,意外收到好消息:因非节假日客源不稳定,大巴车运营成本较高,郑州和县城之间的大巴车全部改成7座商务车,直接在郑州东站和县城住所接送,只是需要提前1天预约时间。太棒了,再也不用拉着行李箱东奔西走赶车了。
2021年7月17日 上午,怀着愉悦的心情,从合肥南站出发,中午在郑州东站转商务车,下午,平安抵达山西家。旅途中,随时向家人报告位置,离家越来越近,心情越来越激动,眯一会,看一下手表,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再快一点,渴望早点到家。到小区看到爸妈的那一瞬间,心情马上就平静了,那是一种特别安心、舒适、放松的感觉,所有的烦恼一下子都忘却了。
返乡的日子,暂时脱离工作,手机也不随身,偶有电话时接听一下,其它信息每天早、中晚各看一次,多数时间是陪父母聊天、散步、筹备一日三餐,很放松、很自在,也很舒心,就盼着时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离家的日子能晚一点,再晚一点。
然天有不测风云,郑州意外的水灾,给我返乡平静的生活中增加了波澜。
2021年7月18日 至21日,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据媒体报道,这是郑州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累积平均降水量449毫米,大量房屋农田被洪水淹没,交通瘫痪,很多人被困,也有许多人因为这场天灾丧生。
郑州7月18日刚开始下雨时,我并没有很在意,21日看到新闻,才发现在18日后连续几天,郑州暴雨一直没停,市区及周边灾情严重,城内外交通都瘫痪了,心一下子就揪起来了,在为当地人担心的同时,开始担忧自己还能不能如期返肥,家人也很着急。冷静下来后,我相信:高铁应该是优先恢复运行的交通工具,肯定会很快陆续恢复的。同时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实在未恢复又无法延长假期,就绕道返肥。
最初返肥票,我买的是郑州始发的动车。但根据郑州的情况,经仔细权衡分析,感觉路过郑州的动车肯定比郑州始发动车优先恢复运行,于是21日在12306上改签了路过郑州的动车票。我当时买票时,改签的车次是正常运行的,但22日再确认时,发现该平台显示该车次并未恢复运行,心一下子又慌了。我知道,特殊时期,因多种因素,12306上的信息也是随时变动的,未必能及时更新。怎样才能得知具体有哪些车已恢复了呢?我开始在网上搜索郑州高铁站相关信息,23日,发现可以在网上看到郑州高铁站当天出行车次及检票口信息,赶快把网址加入收藏夹,以便随时了解最新动态。网上查询到已恢复运行并途经合肥的车次,立即到12306去买25日该车次的票,所幸还有几张,赶快下单搞定。动车票有了,可是县城到郑州的车通不通呢?电话咨询:23日还未通。
24日,县城到郑州的小巴车终于恢复运营,赶快预约了25日最早的一班车。再次上网查看确认已购票动车当日是否继续运行,查询到,确定该车次仍正常运行且检票口与23日保持一致,感觉后期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动,一下安心了许多。
我们都知道,高铁出行验票,用身份证就能乘坐,依靠的是网络认证系统,可是郑州突发水灾,网络系统如果暂未恢复到正常状态,现场又无法打印车票,我应该用什么资料证明我就是这趟车的旅客?感觉用身份证+购票截图应该足以证明本人所乘坐车次及座位信息。于是,我在家把购票详细信息和大厅里该车次检票口信息截图备用。
25日上午,到达郑州。沿路看到,市区周边很多农田都还泡在水里,市区到处都是洪水淹没过的痕迹,多数沿街店铺闭门歇业,路旁停着一排排被水淹过的轿车,到处一片狼藉,令人痛心不已。
高铁站附近的网络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偶尔有点微弱的信号,网速也特别慢。候车大厅里旅客不少,但总体井然有序,有些餐馆已在营业,不少检票口有志愿者在帮忙。我急忙找到所购车次的检票口,却发现该检票口上面显示的只有该车次1-8车厢,我买的票是10车厢,可是对面检票口也没10车厢的检票信息,心里立即有点慌乱了,问志愿者,她也不知道,我看到周围也有好多都是9号以后车厢的旅客在问,就猜测:应该是因为人多,临时增加车厢了,但系统因网络等原因未及时调整所致。唉,不管了,先进去再说,一般情况下,应该不会有问题。
果然,检票时,无法正常联接网络,检票人员让出具购票相关信息,有的旅客没有打印车票,只拿出身份证,但因进站口联网不畅,身份证无法证明已购该车次车票,一时难以确定(最终怎样解决的,不得而知),而我出具了身份证和购票截图,顺利通过。
到了候车区,按标牌指示颜色寻找等车位,发现该种颜色的地标只有1-8号车厢的等车位,我想了想,高铁车厢长度都是大致相同的,8号之后,不管是什么颜色,顺延2个等位应该是10号车厢没错。虽然这样想,心里还是没有底。因为是过路车,在郑州站停车时间很短,等车到了再找车厢,肯定来不及,所以有好多旅客,尤其是15、16等大号车厢的,找不到等车位,有些慌乱,我就主动建议他们用8+N的方式寻找等位。
几分钟后,车终于来了,10号车厢刚好停在我的等车位,这下放心了,上车就座后赶快给山西家人和先生发个消息。
返肥没几天,2021年7月30日,郑州忽然发现一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心里一惊,这种病毒是有潜伏期的,我25日才经过郑州,千万可别有关联!赶快仔细查看网上公布的该感染者出行轨迹,发现与我在该市区经过的路线相距较远,又过了几天,行程码也无任何异样,终于放心了,在感到一点小确幸的同时又有一点难过:疫情之下,出行不易,远方游子,更是倍感心酸……
祈 愿
2022年6月上旬,我就在筹划7月的返乡行程了,准备和先生、女儿一同返乡。然而不幸,6月中旬,安徽疫情又起,经和大哥确认,山西家,我暂时回不去了……
7月,爸爸的生日家宴,我和二哥两家都缺席了……
8月中旬,在太原工作的二哥和二嫂回老家了,可惜,我还是没法回去……
爸爸妈妈说,如果可以,争取国庆期间回趟家……
8月下旬,老家县城却出现了新冠病例……
8月底至9月初,国内有不少地方的疫情似乎又在扩散了……
照此发展下去,国庆期间能不能再次踏上返乡归途,真的很难预料……
而我所能做的,也只有每天期待并祈愿:疫情尽快消散,能够随时返乡,感受同胞亲情,略尽绵薄孝心……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戊戌怎么读 词语戊戌的读音是什么
1、戊戌拼音:[wù xū]戊戌为干支纪年中共60个干支组合之一,顺序为第35个。前一位是丁酉,后一位是己亥。论阴阳五行,天干之戊 [详细] -
背刺什么意思 背刺的解释
1、背刺如果是出现在游戏中,一般来说是指某个职业 英雄的技能,简单的说就是背后一击,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给予一个致命的打击。2、从游戏 [详细] -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译文与赏析
【原文】每一食,便念稼穑①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②之辛苦。【出处】《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作者吴兢,唐代史学家。【注释】①稼 [详细] -
《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详细] -
《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