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收藏粮票之随想 | 作者:刘祥琪
刚进入初冬,心冠肺炎疫情突然再度泛起,且情势极为严峻,为了防范三天进行两核捡。因核酸捡测中侧栋发现有邻居显阳,故我们平静的小区一下被划为了高风險区。没过两天,我所往楼栋又发现三阳且有密接者。使之原规定足可在小区内溜达但不准外出,又改为足不能出栋,只能在自家屋里转悠。
因平日打工时间较紧凑,今被封闭在家时而复得,窝居不善清玩的我,趁此空闲一气写了两篇短文。接下来几天见仍有闲时,故又来了兴趣,把前些年散放于书厨,装有一大叠粮票的纸盒找出进行清理,拟装入之前已备好的收藏册中。
当把手中纸盒里的粮票逐一取出,将它一张张平摊在白色大理石歺桌上。此时,双目凝视着桌面上大小不一、新旧不一、图案不一的纸片儿的我,忍不住发出一番感既:这哪是粮票呀!这些都是当年从我们夫妻俩和一双儿女嘴里一两、二两……省出来的”粮食”。是哟!这些都是被当年视为比钱还金贵,当成命根子的宝貝儿啊!看罢,见物易生情的我,虽因时光逝去,但一件件深臧于心底,挥之不去的关于粮票的往事又涌到眼前。
摊放在桌上的这些“纸片儿”,曾是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国家粮食部门针对城镇居民发行的一种购买粮食的凭证。是啊!就是这些凭证即这些粮票,曾伴随我们这一代人生活了近30年。这些”纸片儿”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在使用它的30年后,于1985年又亲眼看见“它”,以及由“它“繁衍而生的肉票、油票、布票等票证,在国家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中的失宠。粮票和这些票证,终于无声地退出市场离我们远去。也让我们这代人成为那个时期,使用并废弃粮票及其它票证的见证者。
粮票等其它购物票证,对于在改革开放中出生或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特别是80后的年轻人可能一直没看见过粮票,甚至也从没有听父辈他们这一代人讲过,当年粮票的价值和用途以及他们与粮票打交道的过往。故年轻一代人对粮票的来陇去脉及其意义知之甚少。但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生活了近30年,曾天天靠它吃飯的粮票,却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怀着一种深情,我忍不住又把桌上的两百余张粮票一一省视了一番。接着按收藏格式以不同地区、不同年分和不同面值进行分类的办法,整理起来。
首先是按区域即把桌上的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和重庆粮票分类;再就是分类后又把不同地区的粮票,按不同发行的年份和不同面值再选出分别、分类摆放。于是在挑选中,看到在收集的粮票里,有我在工厂时利用出差机会收集或掉換的多种粮票,如现存的1965年发行的5斤和1斤面额的全国粮票,1962年河北省发行的面额为一市两的粮票,还有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和贵州等多地不同发行时间和不同面额的地区粮票。我又仔细看了看,而余下的大多数都是我家四口人当时从嘴里省出来的,或者是因粮票退出市场而废殘留下来的粮票。
据我回忆,重庆地区发行粮票始于1970年,据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我现存的一枚面额10斤的重庆市粮食供应券(俗称搭伙券)可以佐证。这之前,居民购粮一律凭由市粮食局按户口簿核发,以家庭为单位的“城填居民购粮本”到指定的粮店购粮。1972年重庆开始使用1斤、2斤、5斤不等的粮食供应券(当然还有供伙食团或供应商业部门使用的一百斤、二佰斤、五佰斤甚至一千斤等大面额粮票),供应券中又分了粮券和粗粮券(含面粉,豆类和红薯类)两种,面额一两、二两、半斤至十斤、二十斤不等,此类券证一直发行至1988年。
看着、回忆着这些往事,忍不住又让我发出一些联想:我国发行粮票始于1955年国家发佈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刷使用暂行办法》,这之后,粮票开始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查询资料中我还得知: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因政权还不稳定加上商品缺乏,就采取了计划分配形式,曾发行过包括粮食、鞋票等各种商品票证,以凭票证供必需品维持人民基本生活。至今世界上仍有一些国家,如朝鲜和越南还在采用凭票证购物的办法。
看着这些粮票,我还在想:现在的年轻人由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可能不胜知晓当年他们的父辈们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粮票,粮票究竟有哪些用途,使用这些粮票时又要受到那些限制。
其实那时领取和使用粮票是有严格政策规定的。
一是当时使用的粮票一律由粮食局统一制定和发放,发放的粮票只能在指定的粮店、歺馆、食堂或商店范内使用。二是当时粮票只对城镇人口发放,农村人口是不能领取和享用的。三是粮票按月发放每月计发一次,并按年龄、职业和工作性质制定了不同发放标准。我依稀记得当时居民的口粮定量一月是25斤节约2斤为23斤、学生为27斤,那时我在工厂当钳工定量为37斤节约2斤为35斤,体力活最重的搬运工可领到40斤。
也许正因为当时欲购买粮食或粮食制品,欲到粮店购买米、去食堂、上歺館吃钣,到商店买食品,除要用钱之外还得要同等量的粮票才能买到或吃到。又因当时制定的粮票发放标准非常紧,或者说仅夠本人勉强食用没有剩余。以及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领不到它,一家大小没有粮票全靠从生产队分得的粮食为生的状况。故“物以稀为贵”使之粮票具有了一种特殊价值,而显得非常宝贵。难怪粮票当时被人们戏称它为保值的有价证券,一种比錢币还值钱的硬通币。
的确,那阵子粮票可以当钱來使用,拿着它可到自由市场(现在称为的农贸市场)与缺粮或需要用粮票的农民,去兑换钱,去交换农民自家喂养的鸡、鸭、鹅,和各种禽蛋。以及还可用粮票去交換,农民在自家自留地栽种或生产队分配给他的柑、橘之类的水果,甚至其它物品。
我们家就曾有过这种经历,哪时我的家在工厂家属区,左侧靠长江,右侧临川黔公路,四周均为农村。故经常有附近的农民,以及远在綦江或江津地区的农民从陆路或水路下来,挑着、揹着自家的农副产品,要不到自由市场,要不直接来我们家属区,用他们挑来或揹来的东西与家属们交换粮票。那时交换还是比较公道的,兑换的比例随大行大市增减。我妻子常用一斤搭伙券票向农民換一斤广柑,用此比例向綦江下來的农民用搭伙券換过好几次。记得有一次耍星期天,一大早我还和妻子一道在⺁区的自由市场,用20斤搭伙券向农民换了一隻大白鹅呢!
岁月悠悠,史事难忘。至今我还记得,当年我妹妹上山下乡去农村,母亲和我拿着家里的户口簿和购粮本,陪她去粮店下粮食关係。当看到工作人员在购粮本备有我妹妹名字和学生一栏,把月供口粮的数字划掉后,又突地用红印章盖上“注销”两字时,似乎命根儿断了一般,妹妹一下哭了,旁边的母亲和我见状,也忍不住淚水花花沾满了眼眶。
仍记得有一次,是1961年12月的一天,哪时我刚进工厂不久,上班后休息礼拜的我,进城去解放碑,当路过保安路即今日的八一路时。突然被一个头上戴着黑色呢帽,上身穿着破旧的蓝色中山服,面色肌黄带着眼镜,大寒天光着红肿的脚穿着圆口布鞋,象知识分子模样的中年人。他手里拿着一个八成新的,装有刀架和刀片的一套刮须盒,乞求用他手上的刮须盒与我换一斤粮票。见之,我看他可怜兮兮状,出于同情和怜恤,便把身上仅有的一张二两、一张一两的重庆市粮票送给了他。中年人拿到两张粮票后,手竟发抖,感激不已口里直念:“小青年,你是大善人,菩萨保佑你。”看样子,紧揑着粮票的他几乎要双腿下脆向我道谢。
回忆这些发生在那个年代关于粮票的往事,如今钩沉出来,还多少让人有些无奈、凄楚和悲凉。
是啊!看到桌上大大小小,新旧不一的粮票,触票生情突生随想,一下湧出几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件往事,的确给我一番感慨。好在这些已经过去,当年人们的打卡“圣地”——粮店,早已消失,凭粮票买粮食的曰子再也不会重演了。难怪昔日金贵的这些粮票,经过几十年的“静默”,今竟有不少人将它视为一种鉴证历史的“文物”,作为藏品把它收藏起来,当然也包括我。
而今,不论你去逛市里的大超市、小超市,或者去分散在各街区、小巷的农贸市场。你都可看到当年曾传唱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的豪言,那曾为稀罕之物的大米,在这里一袋一袋堆放着,有本地的、东北的、四川的、湖北的以及泰国的、柬埔寨的,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同时,还可看到当年其它也要票证的商品,猪肉、食用油、食盐、糖果、烟卷等等也一大挡大档的摆放着、堆码着。这些都给买大米一样,只要掏钱便可按你的心意,供你挑选、让你隨意购买。
是啊!就是这些”纸片儿”粮票承载着一些让人辛酸和令人忘怀的故事,承载着那个年代人们的记忆,也是反映那个时期和当下人们生活状态的最好见证。
看着粮票并钩沉它的往事,在沉思中,让我仿佛又看到在那激情燃焼的岁月,我们在工厂忘我劳动为祖国多生产机床,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磚瓦的劳动场面。沉恩中,让我看到那阵子虽然物资匮乏生话清贫,但人们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工厂、矿山、在农村幸勤劳动,人们万众一心同甘共苦,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
收藏粮票中钩沉粮票的往事,不仅让我看到并亲身感受到了在改革开放中,广大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同时从粮票的兴和废中还让让我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我们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的深刻变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戊戌怎么读 词语戊戌的读音是什么
1、戊戌拼音:[wù xū]戊戌为干支纪年中共60个干支组合之一,顺序为第35个。前一位是丁酉,后一位是己亥。论阴阳五行,天干之戊 [详细] -
背刺什么意思 背刺的解释
1、背刺如果是出现在游戏中,一般来说是指某个职业 英雄的技能,简单的说就是背后一击,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给予一个致命的打击。2、从游戏 [详细] -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译文与赏析
【原文】每一食,便念稼穑①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②之辛苦。【出处】《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作者吴兢,唐代史学家。【注释】①稼 [详细] -
《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详细] -
《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