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俞琼:走近青花瓷(原载《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2-11-02 17:23:49来源:网络转载
走近青花瓷
 
■ 俞  琼

 

青花瓷是公认的最中国的瓷器,美丽、神秘、魅力无限,这种魅力深深烙印在了中华民族子民的灵魂里。自顾自美丽的青花瓷,其学名叫釉下蓝或者白釉蓝花。2007年,周杰伦唱出了一首此后风靡多年的歌曲《青花瓷》,更是将青花瓷的概念唱得耳熟能详、深入人心。

这首歌里有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词作者出于歌词的艺术表达的需要,此处的天青色是对青花瓷的外在属性的一个刻意的美丽误会。青花瓷不是天青色的(天青色是青瓷的颜色,青瓷和青花瓷是不同的类别),而是一种耀眼的、优雅悦目的蓝色。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认为,青花是一个非常文学化的名字,极富诗意,中国古代陶瓷中大概只有它这么烂漫了。

回忆小时候,家里北窗下的条桌上,摆放着两三个有盖的青花瓷的瓷坛。它们不一定出自名窑,但,的确是祖上传下来的老物件无疑。蓬头稚子年龄的我,对它们的兴趣只在于过年的时候储藏在里面的糖食;至于它们的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价值,我一概无知无觉,仅仅是感到这几个坛子跟家里的其它器物不太一样,比较特别,一律的白底蓝花,散发着高贵的气韵。那时,我是嫌弃它们老气的,觉得无非就是牡丹啊、瑞兽啊这些俗里俗气的图案花团锦簇地挤在了一起。

时间,让我深刻认识到,青花从来都不是随便扫一眼就能轻易定义的美。那种温柔而美好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神奇的东方神韵!

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和知识的积累,个人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渐渐领悟到我原以为很俗的青花瓷其实蕴含着专属于它自己的优雅的美。

岁月更迭、时过境迁,儿时家中的几个青花瓷坛早已不知所踪。能满足我对青花瓷的美的向往、慰藉我对青花瓷的思念之情的,就是博物馆里的青花瓷展品了。那些从岁月深处款款走来的东方瑰宝,独具能令心浮气躁的我瞬间沉静下来的力量。

在故宫博物院、在上海博物馆以及南京市博物馆,我曾一次又一次欣赏到不同年代、不同器形的青花瓷的灼灼蓝颜,领略中国青花的丰满神韵。每一次踏足神圣静谧的博物馆,于我都是一次收获之旅、陶醉之旅。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深切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静静地流连在灯光柔和的展柜前,每一眼,都是令我心醉神痴、一眼万年的爱恋。

这两年,由于一波又一波疫情的困扰,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限制了人们的脚步实地踏入博物馆里。而与此同时,各地博物馆相继推出了观展、讲解直播等系列线上教育活动,使得我们足不出户、居家抗疫的同时,就能够轻松便捷地走进自己喜爱的博物馆,我也能随时走近令我心仪的青花瓷。

过去,实地探访博物馆的时候,由于严格遵守馆内禁止拍照的规定(应该遵守、必须遵守,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走出博物馆以后,脑中慢慢只剩下模糊的记忆。云端漫步博物馆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能对一些藏品如数家珍、图文并茂地精准描述,例如我现在就能言之凿凿地进行举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朝康熙年间的青花海水龙纹大瓶;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明朝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图碗;南京市博物馆馆藏的元朝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清朝康熙年间的青花十二花神杯;以及历史上流失海外的一些青花瓷珍品等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博物馆已逐渐转变为影响大众、影响社会、甚至影响时代的知识服务型机构。我们人民群众应该抓住这样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各地、各级、各类的博物馆资源,多多开启我们的博物馆之旅,使之成为我们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日常好习惯,增强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陶冶我们的美好情操。

如此,我们才能推动文物的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