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鲍方斌:生活杂感(三章)

发布时间:2022-10-18 00:29:13来源:网络转载
生活杂感
(三章)
 
■ 鲍方斌

 

慈与严
 

下班路过一个广场,忽闻一个小孩声嘶力竭的哭喊。循着哭声,看到一个四五岁小男孩在地上哭得打滚,痛哭的间隙还不时往前方观望,前方有一老妇人走在前头,不紧不慢,估计是孩子的奶奶或者外婆。看那老妇没有反应,小家伙不时爬起来走几步,然后再扑倒痛哭,看那小孩的痛哭的模样让人心里顿生怜意,心里埋怨那老妇太狠心,可她仍无动于衷,若即若离地往前,头也不回,直至走过一处转角,小家伙意识到“哭招”并不管用,便爬起来飞也似地追过去......看到这情形,我不由对那老妇的果决和坚定暗暗佩服起来。

眼前的现象在生活中也许太司空见惯了,但我们是否想过,这其实是一种极朴素却极正确教育思想呢。我们经常为孩子娇气和骄气而伤脑筋,其实有时罪魁祸首是我们自己。总以为孩子还小,犯点小错误、发点小脾气是正常的,等大些了懂事了自然会自我纠正过来,所以多半便会作出让步。每次对他们不合理要求的妥协和谅解,在他们心中便是自己斗争的胜利,即使他们最初并不十分确定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自己做的是不是错事,经大人的忍让和纵容,他们便认定自己可以继续,甚至变本加厉。并非刻意宠溺,并非有意娇惯,但就是那不经意的忍让,亦会积习成弊,养成孩子的坏习惯。习惯一旦养成,更改起来也就难上加难了。

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孩子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给他们安全的成长环境,便以为他们就远离了伤害。其实,一味的迁就和纵容,对他们也是一种伤害。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对孩子“狠”一点,那也是一种关爱。

 

 
行与止

 

那年,哥哥入选乡初中举重队,我正在读小学五年级。因小学离初中很近,所以每天放学的时候便背着书包在一旁观看,等候哥哥结束训练后一起回家。每天看着他们大汗淋漓的样子,对运动员们的艰辛十分敬畏,每次观摩都特别认真,仿佛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因为用心,对有一天训练场上惊人的一幕,至今深刻在脑海中,现在想来也唏嘘不已,不能相忘。

那天,运动员们照例一个接一个挺举杠铃。年龄大点的、身材魁梧的,杠铃便重些,看他们健硕的身躯将杠铃自如的举过头顶,艳羡不已。年龄小些、身材单薄些的,便举轻些的,一个个倒也像模像样。等轮到一个身材稍显单薄的的学生上场,按教练的要求,他开始挺举。但就在刹那间,意外发生了,当他低吼一声,将那杠铃挺至前胸,同时蹲下身子的瞬间,一声闷响,他的裤裆开线了。慌乱中,他并没有停止动作,继续往起挺身,偏偏又出了差错,当杠铃经过他的鼻尖时,与鼻尖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殷红的血刷地流了出来。接下来,场地上一片慌乱,训练也就此终止。

事情虽过去许多年了,但那一幕景象至今清晰如在昨天。思想起来,倒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在发生重大失误的时候,仓促和慌乱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如果当那学兄在裤裆开线时能冷静处置,及时停止,也许后面的事故便不会再发生;但偏偏就是因为在突然的变故中慌乱了、失措了,便导至下一步动作的变形、走样,也就才发生受伤的教训。

人生于世间,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突然的出人意料的变故,如果冷静处之,可能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如果我们在突然的变故面前,失去主张,仓促迈出下一步。走错一步并不可怕,怕就怕一错再错,身陷泥潭无法自拔。失误过后的错误决定,亦会造成全局的失败。

 

 
远与近
 

办公室在四楼,每天总要上下电梯数次。

在电梯里,总难免会遇上一些陌生人,在电梯那狭小的空间里,人们总会显得有些拘谨和局促。因为太近,盯着对方看总觉得不够礼貌,被人看也会觉得特别不自在,仿佛有芒刺在背。但在电梯逼仄的空间里,我们皆无法腾挪。于是,电梯里的人,眼光多半会集中在电梯的显示器上,看着楼层数字的变化,盼着早些踏出这尴尬的境地;亦有人专注于手机屏幕,也有人昂着头看头顶,或者哼着小曲以转移自己注意力,大致便是这几种形态。

想想电梯现象也许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人与人之间是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只有保持这种距离,人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反之,这种本能安全感的平衡会被打破,人便会觉得局促和不安。

从容地远观路人,可以用欣赏地眼光看人家的优雅与缦妙,但如果近距离的直视且不容回旋,难免会放大对方的缺陷,颜面上的一个粉刺、眼角的鱼尾纹都会暴露无遗,而人对自己的缺陷多半是持保护的心态,于是自然生出许多芥蒂和不情愿。

有时,距离不仅是空间意义的长度,而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因为陌生,可能咫尺天涯;因为熟悉,天涯比邻。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