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

发布时间:2023-04-25 14:06:51来源:网络转载

  自然资源部近日公开通报67起耕地保护督察发现的重大典型问题,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也正对部分违法违规严重的地市政府进行约谈。

  仔细梳理发现,很多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与地方政府有很大关系。例如,部分地方“顶风”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化带和绿色通道;一些市县政府非法批地、违法征地,主导推动违法占地;一些地方补充耕地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等。

  今年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第一年,有必要深入分析地方违法违规用地的内在原因,有的放矢出台制度,防患于未然。

  分析来看,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以GDP论英雄”的旧观念依然在作祟。我国经济总量已突破12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与土地相关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基础设施超常供给能力形成的关键。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和土地供应硬约束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在耕地保护和用地指标趋紧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仍沿袭以往思维惯性,为追求经济增长,不顾用地是否合法合规。这在不同土地用途产生巨大级差地租,且地方财政仍较大程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情况下,尤其突出。

  这一现象反映了有的地方大局观和系统思维有待提升。只看到土地投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却没有考虑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关系14亿多人吃饭问题的大事要事。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不过,在外部形势波谲云诡、国际农产品市场频繁波动,且国内粮食产需仍处于“紧平衡”的情况下,耕地问题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最新发布的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耕地净增130万亩,是继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增长后再次实现净增,多年来耕地总量减少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国不断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有很大关系。为此,要继续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当前,各地正摩拳擦掌“拼经济”。这个时候,更要有全局观和系统思维,在全力推动经济逐步好转的同时,继续推进耕地保护等工作。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了2035年前全国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各地各部门要将这些保护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落实到图斑和地块,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对在耕地保护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严肃追责。同时,优化布局,采取经济奖惩措施,使耕地下降比较严重的南方部分省份,有序恢复部分流失的优质耕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